【第074期】李志民:相信海南会更好

作者:鲍锋 戴苏春 阅读量:4830 更新时间:2021-08-25 15:16:56

李志民,河北定县人,清华大学毕业。1988年,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青年干部局局长的他,被派到海南,担任第一任海南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,在海南工作了近5年。1992年底调任国家技术监督局副局长、党组成员。1998年任国务院稽察特派员。2000年6月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。是第九届、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、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。


▲ 李志民同志


李志民2009年退休后,常到海口小住,后因海口冬天阴冷,儿子在三亚买了房子,就到三亚过冬。


我们的采访是在元旦和春节两节之间,三亚温暖如春,小聚中充满着浓浓的节日气氛。


82岁的李志民,愉快的回忆起当年在海南工作的情景,把我们带回到建省初期那激情燃烧的岁月。在当年海南人才引进中,干部人事管理工作中,李志民讲到了许多活泼有趣的小故事。


1
海南建省的编制只有3500人

李志民认为,海南建省,不是原为海南发展快,经济水平高,经济总量大,管理不方便而建省。相反,是因为海南落后,基础薄弱,中央要给海南创造条件,让它发展更快一点,跟上全国发展水平,给了海南很多特殊政策。


李志民回忆说,1950年海南解放时,人口大概是250万,还有80多万人处于“合亩制”下的半原始生活状态,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。


1988年建省,海南已经进步很大了。


对于很多闯海人津津乐道的十万人才下海南,李志民认为,那只是一个说法。真正来了多少人不知道,也没法统计。


到海南来的人,有各种因素,各种动机,各种背景。有的是单位派他到海南占个地方。他们都带点钱,到海南先盖房子,占位置,等待海南变成香港,好收获。还有一些人,是在单位辞职,有的是和单位闹别扭,还有逃婚的。各种各样的人都有。很多人到海南带有很大的盲目性。


▲ 从左至右:许士杰、刘剑锋、李志民在1988年海南省第一届党代会上


当时中央提出要再造一两个香港,正好海南是最大的经济特区,大家都认为,海南就是下一个香港,所以来了很多人,包括各式各样的人。说实在的,当时海南是小政府、大社会,中央给海南的省级机构编制只有3500人,比原来海南行政区和自治州加起来的编制还少。政府能够接纳的能力非常有限。刚建省,企业也没有,事业也没有,来那么多人干什么?


建省30周年时,有部门做过统计,建省初期所谓10万人才下海南,最终留下来的人寥寥无几,其中有一部分人进了体制。


海南建省初期,难度挺大的。


由于编制少,又要小政府、大社会,又要办经济特区,主要搞市场经济。老省长建议,海南就不设计划厅了。但是中央有计委。他们有事情到海南来,找谁呀?经过反复研究,还是设了计划厅。

2
《海南会更好》

1980年代,有一首歌《太阳岛上》经郑绪岚演唱风靡全国。


李志民想,海南建省,办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,也要有一首像《太阳岛上》这样的歌,好好宣传海南,把海南岛唱出去。


施光南是李志民同班同学,李志民就跟施光南说,给咱们海南岛弄一首歌吧,施光南立即爽快的答应了。


李志民就跟许士杰书记商量这个事,许士杰很高兴,说这个事情好。许士杰是诗人,文学修养好,自告奋勇,由他写词,施光南谱曲。


▲ 李志民(左)在1988年海南省第一届党代会上


许士杰歌词第一稿拿出来,篇幅比较长,写了400多字。拿给施光南看,施光南说,这歌词太长了,没法谱曲。弄百十个字就能解决问题。


结果让李志民拿回来,让许士杰修改。大伙儿给这首歌取了个名字,叫《海南会更好》。


后来许士杰病了,施光南也英年早逝,这首歌就夭折了。


许士杰写词,施光南谱曲,黄金搭档。《海南会更好》,歌名也很棒。如果这首歌当时搞成了,估计早就流行起来了。


李志民为此感到非常遗憾。



3
郭颂的故事

李志民认为,海南发展,还得靠事业留人。


建省初期,全国各种人才还是来了不少。他们来,可以讲学,可以搞培训,但是要让他们留下来,得靠事业留人。没有事业他们呆不住。


郭颂的引进,后又离开,给李志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
郭颂是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、民歌演唱家,以唱《乌苏里船歌》闻名于世。应海南省政府的邀请,建省早期,郭颂来到海南。海南对他抱很大希望,他也壮志满满,想干一番事业。他搞民歌,成立了一个歌舞团,他当团长。搞了大概两年,他要求走。但又不好意思明着说,为什么要走?他的歌舞团当时在海南招不到合格演员,所有演员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训练,启蒙,歌舞团层次太高,就像一个教授在教小学生,他实在是没办法了。他说我能不能请假出去?他觉得海南省请他来,对他挺尊重的,给他专门设立机构。现在他要走,好像有点对不住海南。


后来我想,到海南的人才要有用武之地。他来了,弄不出东西,做不成事,没有成就感,就会对他的信心造成打击。没有事业留不住人。最后郭颂还是请假离开了海南。


郭颂抱着满腔热情来到海南,最后又抱着遗憾离开了海南。这种情况在海南早期不少见。



4
新配齐六七十个领导班子

海南建省,行政级别提高了,组织人事工作非常繁重。


要撤销原行政区、自治州,新成立三亚、海口市。省直机关加上各市县,一共六七十个班子,都要重新配备、调整、任命,一年讨论好几百名干部。干部任命之前都得去考察,需要做大量的工作。差不多花了两年时间,才把所有班子配齐。


当时海南没有低职高配一说,担任什么职务就是什么级别。


5
干部回避制度

当时海南搞了一个干部回避制度,在全国算比较早。


干部回避制度,一是地域回避。我们规定8个职务不在本地任职。


比如,书记、县长、组织部长、财政局长、公安局长等八个职务,不在本地任职,到别的市县去。减少他在本地区工作上的麻烦。


另一个是工作回避。比如,领导班子讨论到与你的家人、亲属有关联的问题,你不参加。


第三个是亲属回避。就是自己的亲属不能在自己直接领导下的单位、部门工作。


我们定了这三条,结果本地意见很多。


▲ 李志民(中)在1988年海南省第一届党代会上


有人就提出。国家领导人也在本国工作,难道要请一个外国人来吗?


我对这些干部说,你把自己和国家领导人比,一是不可比,二是很不适当。


有一个县财政局,一正两副共三个局长,下面工作人员三分之一都是他们的亲属。


如果把三分之一的人调走,工作怎么做啊。他们反映强烈,说这个回避没法执行。


我说,不是把他们都调走啊,把你们三个调走,问题不就解决了吗?


任何一个改革,都有很多思想障碍,都涉及到各种利益。


三个回避,是当年海南对干部人事制度的完善,也算一种改革。


6
干部管理制度

建省初期。海南也研究制定了一些干部管理制度。

  

李志民介绍说,我们拟定过海南省省管干部职务名称表,明确规定了哪些领导职位需要由省委来管。进入了这个名单,任、免、提、调、奖、惩,都由省委决定,别人不能随便动他。


干部职务名称表,在乾隆时代就有,那时候叫职官表。咱们学着那个,弄了一个省管干部职务名称表。


▲ 李志民在1988年海南省第一届党代会上投票


组织部还制定过一个《海南省干部任免调配条例》,省委通过了。条例规定了很多具体事,后来有其它省市拿去参考了。其实那也是海南学全国的,可能海南归纳的比较全面一点。


海南在条例里规定,干部省内调动,十天之内必须到职。原单位有事可以到职后再回去处理,不许不到职。不按时到职,任职即失效。            


7
“海南梦”面馆

建省初期,海南来了很多人。由于没有工厂,企业没上来,事业没搞起来,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和机会。


很多人找不到工作,天天有人在海口市政府门口静坐。市里、省里确实没办法。


不久,有一部分无法就业,或者自己没有能力创业的人回去了。有一部分人自谋职业,开始创业,找点事做。


我听说有五个刚毕业的大学生,三个男孩,两个女孩。他们在海口自办了一家面馆,自己养活自己。


面馆的名字叫“海南梦”。


当时很多北方人来海南,都在这吃面条。


我觉得这些孩子不靠政府,自力更生解决生存问题,精神可嘉。我就到他们那儿去吃面条,目的是去看看实际情况。


我说你们这怎么样啊?他们说,挺好的。


我说怎么个好法?他们说,一天能赚90多块钱。


我问,还有什么好处?他们回答:谁也不找我们开会,我们每天就忙着自己赚钱。


我觉得这些孩子真好,就找了一个厅长,说你把他们接收了吧。


这个厅经过审核,把五个大学毕业生都安排了。


后来我就不知道他们具体情况了。“海南梦”面馆也停业了。


8
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

李志民说,我在担任省委常委、组织部长期间,一直重视干部素质的培养。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这是我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。       


有一次县委书记开会,李志民说,我们要打开眼界,组织干部到广东去参观学习,没去过的请举手。


现场没有一个人举手。


等开完会,有人来找李志民,说我没去过。


李志民问,你当时为什么不举手?他说不好意思举手。


当时海南就有个别的县委书记、县长,没有出过岛。


市县班子配备完毕后,省委决定对市县15个领导岗位,包括书记、县长、分管农业的副县长、分管教育的副县长、纪委书记、宣传部长、组织部长等培训,由省委组织部组织实施。


15个领导岗位,一共办了15个学习班。


在每个学习班教室的正前方醒目位置上都贴有“为官一任  造福一方”,八个大字的办班宗旨。这也是许士杰书记和李志民部长等海南省第一任省委班子的初衷吧。


▲ 李志民夫妇(左二、三)与海南英才采访团队合影。左一林遍地,左四鲍锋,左五戴苏春


县委书记,就办“怎样当县委书记”学习班,半个月。省委书记当班主任,李志民当副主任。


学习主要采取组织讲课,讨论,交流,阅读规定的学习材料,最后结业考核。每个人讲半小时,我回去怎么当县委书记?不许拿稿子。邀请在海口的省委常委、副省长们都来参加听讲


“怎样当县长”学习班,省长就是班主任,李志民还是副主任。


就这样一期一期办。


9
小政府、大社会在执行中遇到困难

关于海南的小政府、大社会改革,后来有人评论,一开始还算上路,后来机构就渐渐多起来,超编严重,存在机构臃肿,人浮于事,与内地的政府机构没有什么区别。


李志民说,我在海南时,中央批给海南省的编制3500人,我们是严格按照中央编制来设立机构和安排人员的。


李志民坦言,小政府,大社会在执行中也遇到过很多困难。


比如县级班子到底应该多大?刚解放时,一个县委县政府只有20多人,有书记,县长,财政局长,公安局长,不管经济,只管治安。


现在咱们的省委机关,中央机关,除了要处理事情以外,还有个制定政策、调查研究的问题。


海南的县一级原来长期积累了很多问题,确实存在超编严重、机构臃肿等问题。


在海南工作期间,有一次李志民路过两个县,突然进了他们机关,看到的情况比较闲散。那时候编制有限,完全按照编制,许多问题也没办法解决。


李志民记得去过他联系的澄迈县,发现很多机关干部不上班。就对县委书记说,这个不好吧。县委书记说,都上班做不到。


李志民说,一定得要求大家上班,不能拿着工资不上班。


那天李志民去澄迈检查,去了真泄气啊,回来就不敢这么说了。


像澄迈县林业局,当时编制19个,拿工资的53个人。工资从哪里来呢?事业费。


为什么林业局有这么多人呢?很多是政策性规定,人来了必须安排。譬如,转业军人要安排,当时的中专生毕业后包分配,要安排。政策规定的,都要安排。


编制这么少,吃饭的这么多,怎么办?林业局就少造林,拿一部分事业费发工资。


编制少,拿工资的多,许多人没有办公场所。


李志民到县机关一看,每人不够一个位置,有人坐着,有人站着,许多人没有办公桌,甚至一个凳子都没有。最后只能吃空额。


林业局可以吃造林费,教育局也可以吃教育经费,就这样过日子。


当时历史遗漏问题很多,管理上免不了有漏洞,各式各样的都有。    


10
一直关心惦记着海南

李志民1992年底离开海南,至今快30年了,他一直关心惦记着海南。说到海南的历史和现状,他都记得清清楚楚,娓娓道来。


李志民离开海南后,一直心系海南,关心海南发展,并为海南发展出了很多力。


譬如建设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(文昌航天城)。这是各方面力量综合推动的结果,李志民也从中做了大量工作。


李志民当时担任国务院稽察特派员,有一个特派员是从七机部来的,他指挥过我国25次航天发射。


他经常和李志民在一起聊天,也说到航天事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。


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发射的卫星越来越大,重量越来越重。卫星从上海造好了送到发射基地去,火车运输的隧道宽只有5米,限制了卫星的发动机尺寸。第二个问题,火箭发射,推进器容易坠落在我国人口稠密地方。第三个问题是卫星越建越大。同样的推力,离赤道越近越节约燃料,推力越大。


同时发射基地在西部大漠,孩子读书不方便,家属工作不好安排,自由就业很困难。


“我就向他建议说,可以到海南建发射基地,所有问题都解决了。为此我与他进行了反复交流沟通,达成一致意见。”李志民说。


李志民还说,那时我还是全国政协委员。我就把意见写出来,还加了一条航天发射观光旅游。美国佛罗里达州那时候最多一年有4000万人去观看发射。   


▲ 李志民2020年1月11日为戴苏春题词


我把五条建议写好,交给海南省的杜青林书记。杜青林对我的建议完全听进去了。全国人大开会时,杜青林就把它当回事来做。


后来经过多次反复,国防科工委同意在海南文昌建航天发射中心,这事就定了。


李志民认为,30年来,海南领导班子已经换了10届,每一届都做了很艰难的工作。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,海南锐意改革,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,紧跟全国发展的步伐,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,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

但是横向比,海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过去不是海南发展慢,而是全国发展太快。海南已经尽了很大努力了。   


2019年,中国人均GDP过了1万美元,但世界人均GDP是11500美元,我国在世界中位线以下,海南在全国中位线以下。去年全国GDP增长超过6.1%,海南GDP增长5.8%,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这说明海南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。


海南正在建设自由贸易港,中央确实给了海南最大的帮助,对海南寄予很大的希望。海南过去搞大特区、国际旅游岛,机会都没有把握好。这次一定要把握好自由贸易港机会,相信海南会更好。


(本文经李志民审核。图片由戴苏春拍摄、提供)